8月28日,靖西市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大赛隆重开幕。本次大赛紧扣地方文化特色,集中聚焦壮族织锦、绣球制作、夹砂陶瓷三大非遗项目——壮族织锦以绚丽斑斓的色彩勾勒民族风情,绣球制作以精巧灵动的针法凝结美好寓意,夹砂陶瓷则以古朴厚重的质感承载岁月沉淀。三项技艺不仅是靖西千年历史的鲜活载体,更凝聚着当地各族群众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
比赛现场热闹非凡,150名织(绣)娘指尖翻飞,彩线在织机间穿梭,转眼便勾勒出壮族特色图案;23名夹砂陶瓷技艺从业者则专注于揉泥、拉坯、塑形,将细腻匠心融入每一寸陶土。选手们全情投入,以技会友,让现场观众直观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大赛有10名越籍绣娘参赛,她们均因婚姻嫁至靖西,初到之时便被壮族织锦、绣球制作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深深吸引。为了学好这门技艺,她们主动向当地老艺人拜师,如今,她们已经能熟练绣出各种经典中式图案,还尝试将越南传统纹样与中国非遗技艺融合创新,在赛场内外成为中越文化交流的鲜活纽带。
本次大赛,不仅是选手们展示技艺、切磋交流的舞台,更是一个集交流、互动、思考于一体的文化平台。经过专业评委从技艺熟练度、作品创意性、文化还原度等维度的严格评审,大赛最终决出绣球制作项目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壮族织锦与夹砂陶瓷制作项目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获奖选手捧着荣誉证书与奖品,脸上满是对传统技艺的自豪与坚守。
近年来,靖西市始终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深度结合。通过持续搭建技能竞赛、展示展销等平台,当地已培育出一批技艺精湛的“靖西工匠”,不断壮大非遗产业队伍,逐步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下一步,靖西市还将以非遗为纽带,探索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旅游商品的创新融合,丰富旅游消费供给,为旅游产业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