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王秀芬:传承绣球技艺 助力产业振兴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5-04 10:29:11

            王秀芬,女,1988年2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广西工匠、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百色工匠、百色市工艺美术大师广西三八红旗手,靖西绣球非遗传承人靖西绣球形象代言人,现任广西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总工艺师。一个山东姑娘却倾心于广西的壮族绣球事业,把绣球产业做大做强,从拜师学艺到办培训提升技艺,开网店让绣球卖到全世界,她一年能卖出 20多万绣球。她掌握高超的绣技传承绣球技艺,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制作的绣球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工艺品大赛金奖和银奖,参加全国刺绣技能大赛获得“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她参与“靖西绣球”广西质检标准制定工作,主编《绣球》教材,为绣球的规范化制作和传承发展不懈努力。十多年来,她开展义务培训2000多场,培训农村妇女两万多人次,带动20多个村屯500多位妇女从事绣球制作,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年人均额外增收1万多元,为脱贫攻坚和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一、倾心专注,传承绣球技艺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缘,来自山东省的王秀芬迷上广西壮族的爱情信物--靖西绣球。第一次看到绣球,王秀芬就被小巧玲珑且工艺精美的绣球迷住了。她迫不及待地买来丝线和绣布,开始和靖西市旧州村各位绣娘阿婆学习绣球制作技艺。客厅里,窗棂下,小河边,她有模有样、专心致志的绣影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融于广西古朴自然的山水画卷中。

靖西绣球已有800多年历史,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淀了重要的文化信息,具有强大的资源价值,但也像其他许多传统技艺一样,正面临着因为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性传承和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而停滞不前。为了使靖西绣球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王秀芬不仅在销售渠道上下足功夫,更注重在制作源头上做文章,用心用情“培养好女”。

绣球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浆布,裁剪,构思,绘图,刺绣,缝瓣,填充,拼合成球,再缀以珠子、流苏配饰,每一个步骤都要手法娴熟才能做到针脚细腻、纹理整齐、式样美观。构思图案,挑选彩色细丝编成复线彩带,在菱片锦布上一点点拼接堆砌,再用丝线小心绣制成形。这是一个费脑费时而又需要耐心的过程。一个老艺人,编一条1米长颜色变幻的复线彩带也要一天时间,堆绣出一瓣绣片图案一般要两三天,制作一个直径30厘米的堆绣绣球,需要上百条颜色各异的复线彩带,用时两个多月。许多人望而却步,或是半途而废,王秀芬却坚持了下来,并且青出于蓝胜于蓝。

汲取众家之长,创自己的特色。王秀芬刚从这个堆绣老艺人家出来,又拐进那个制作能人家里,白天窜寨入户学手艺,夜里挑灯构思创意,还千里迢迢到全国妇联巧手培训班上“借他山之石”,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一门心思学习和钻研绣球制作工艺,逐渐掌握了平绣、打籽绣、堆绣、乱针绣、掺针绣、十字绣、盘金绣等绣技艺。她亲手制作的绣球在全国工艺品大赛上,先后获得全国“金凤凰”奖金奖两次、银奖两次。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全国刺绣技能大赛上,她与国内众多刺绣大师同场竞技,并获得“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秀芬成为刺绣高手,也成为靖西靖西绣球形象代言人绣球非遗传承人

二、大胆创新,打造绣球品牌

王秀芬一直专注于绣球的研发设计、制作生产和文化宣传工作“传承民族绣球制作技艺,弘扬中华情感交流文化”为崇高目标;以“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责任心培育绣球产业发展;以“成人达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心态在绣球产业发展、妇女技艺培训、居家灵活就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刺绣小白到行家里手,从“绣娘”到“工匠”,王秀芬每一步的成长都是因为“用心”和“专注”,她在“绣”和“个性”上下足功夫,保持原有非遗制作技艺,又在精美化、艺术化方向发展,提升绣球在装饰、仪式收藏方面的吸引力。就是因为每一次的“多绣一针”“多思一下”,让她成为了靖西绣球行业的翘楚,逐步登上了绣球制作的最高殿堂。2021年“广西工匠”榜单揭晓,王秀芬榜上有名。2022年,她又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章。

为广西绣球赢得了的声誉和口碑,提升了广西绣球在全国工艺品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王秀芬在传统绣球的基础上又创新设计了绣球灯、绣球摆件、绣球钥匙扣、绣球汽车挂饰、绣球香包、中草药绣球、绣球沙包等众多实用型绣球款式,其中绣球灯获得了第九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传统手工业创新成果奖。广西绣球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工艺品大赛金奖两项和银奖两项;她首创的绣球堆绣刺绣技艺在全国“四大名绣”技能竞赛中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授予其“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她制作的绣球参与了花山岩画土耳其申遗、央视春晚节目、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和祖国90周年大庆等多项重大活动。

201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秀芬萌生了开网店要把绣球“嫁”出去的想法。于是她开始到旧州走家串户收购绣球,“那时我就像媒婆,到处‘相’美丽的绣球,为顾客和绣球牵红线”。2009年初见绣球,2010年开网店,2013年注册公司。从一天卖出几个,到年售量破百万王秀芬仅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从设计、培训、制作、销售,一心一意经营绣球,这是王秀芬的坚守。因为用心,现在王秀芬一年能卖出 20多万绣球,营业额达 600 多万元。

三、无私奉献,助力产业发展

小绣球也能做成大产业。王秀芬常说“我不是在卖绣球,而是在嫁女儿。”“每一个绣球都是我的‘和亲女儿’,为我不断扩大市场‘联姻’”。让绣球就像皇帝的和亲女儿,以“联姻”的怀柔之术传递民族文化符号,“感化”人心。此时的绣球已不单单是一件生活装饰品,更是一种技艺印痕、记忆遗产和文化符号,所到之处,可以传递美的生活情趣,又可感染世人向往美好,追求美好。“这样经营绣球才雅致。”王秀芬爽朗地笑着说,“‘买卖’只是双方的交易之事,而‘嫁’就不同了,一场‘嫁事’就是一群人关注的盛事。”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靖西绣球,让靖西的绣球“嫁”得更好,王秀芬在大江南北、国内国外忙碌地展示“女儿”。参加各种展销会为她代言,她组织带动妇女们制作的绣球钥匙扣、绣球保健锤、绣球灯、五彩绣球摆件等创新产品曾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

为解决绣球制作劳动付出与收入严重不符的难题,她将技艺优劣的绣娘进行分类,精细化培养,并研发引进了多种先进生产设备,使绣球制作效率提升6倍,还统购统销提升价格,让绣娘切实得到实惠,绣娘的收入也提升了6倍。

因为有王秀芬的努力和无私奉献,靖西绣球已成为一个健康有序、循环互补的产业发展模式,有了绣球生产车间和创新工作室,让绣球制作的小农经济模式转变成为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模式,让几百年的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2019年,绣球被国务院纳入第五批扶贫产品名录。


最新推荐

桂有技能•产业振兴——百色市2023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成功举办

桂有技能•产业振兴——百色市2023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成功举办

10月30日至10月31日,百色市2023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百色工业技工学校成功举办,来自全市12个县(市、…[详细]

点击排行

近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