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未成年人法治发展报告(1991~2021)》发布
央广网北京5月30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我国第一部《中国未成年人法治发展报告(1991~2021)》(以下简称“报告”)30日发布,报告梳理了过去20年我国在未成年人法律体系建设、政府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司法保护、犯罪预防等领域进行的探索、取得的成就,探讨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未成年人法治发展报告(1991~2021)》发布(总台央广记者 孙莹 摄)
报告认为,自1991年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以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保护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报告主编李红勃分析:“在人类历史上,我们最初把儿童视为家庭的财产,后来我们把儿童视为怜悯和保护的对象,而到今天我们把儿童视为独立而完整的人。所以在我们的未保法里面,在我们的国家决策之中、教育对策之中,主体独立性,儿童保护优先、平等对待,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等方面,都体现着我们国家在儿童观念上的一个更新。”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于今年6月1日开始施行,强化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增加“强制报告”制度、扩大了对未成年人提供家庭保护的主体范围、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和“政府保护”专章、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同步施行的还有修订后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李红勃说:“这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里面出现最多的一词之一是‘法治教育’,如何让法治教育有效,如何让其进入儿童的心理,如何在儿童成长中真正发挥一种从心灵到行为的指引作用,这些需要我们全体从事法治教育的人去思考。”